酷兔英语

章节正文

病句(三)

 

三 病句的四个定义之第二个定义

我 们可以从听话人和病句的关系的角度来给病句下定义:一种语言中的一个病句就是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本地人公认有毛病的句子。就汉语普通话而言,就是以汉语普 通话为母语的本地人公认有毛病的句子。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本地人的语感来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还是正常的句子。所谓语感,就是一个本 地人对他的母语的一种直观认识。由于汉语普通话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胡明扬1987), 因此对于汉语普通话来说,下面两种人的语感最可靠:(一)地道的北京人。(二)长期居住在北京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跟人打交道的外地人。这就是说, 如果要决定一个汉语普通话句子是正常的句子还是病句,我们可以优先选择这两种人作为调查对象,以他们的语感作为判断的依据。上述关于病句的定义中的"我 们"主要就是指这两种人。关于语感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的问题的进一步的讨论我们另文进行。

过去已经有语言学家在具体的病句分析实践中运用语感来确定病句,而且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下面举两个例子。

(5)美两位换心者互相见面。(新闻标题)

这是一个病句。对于这个病句,吕叔湘(1984:158—159)作了如下的评论:

早些时候在《人民日报》(1987年5月27日第7版)上看到一条新闻的标题:《美两位换心者互相见面》,当时觉得这里边好像有个什么问题,可是一时没想出个所以然,也就没再去想它。最近想起这个问题,又琢磨了一阵,似乎能说出点道理,写下来请同志们指教。

先说,如果这个标题是《美两位换心者相见》,就一点儿不觉得怎么样。("换心"指心脏移植。)可是把"相见"改成"互相见面",就觉得不对劲,觉得这个"互相"是多余的,《两位换心者见面》就够了。

为 什么? 因为"见面"是由双方共同实现的行动,"互相"的意思已经包含在里边了。那么,为什么"相见"又没问题呢?因为"见",也就是"看见",是单向行动(姑且 称为"行动"),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行动;甲看见乙,乙不是必然也看见甲。如果要表示在家看见乙的同时乙也看见甲,就得说"相见"。(当然"相见"还含有 事先作了安排,不是偶然相遇的意思,这一层意思与本文讨论的问题无关。)至于"见面",那就不是单方面可以实现的行动,也就是说,互相的意思已经包含在里 边了。

凡是必得由双方共同实现的行动,都不需要加"互相"。......

在这里,吕叔湘所说的"觉得这里边好像有个什么问题"、"觉得不对劲"就是一种语感,就是根据自己的语感来确定例(5)是有毛病的。当然要找出例(5)的具体错误所在,还需要一番"琢磨"的工夫,即经过一番比较分析才会明白其中的错误是什么。这就是说,我们知道如果表示同样的意思一般会说例(5′):

(5′)美两位换心者见面。

这就是说,其中的"相互"是多余的。"相互"之所以是多余的,是因为"相互"所修饰的动词"见面"由双方共同实现的行动,"互相"的意思已经包含在里边了。

(6)"你有替我买一点白兰地吗?

这也是一个病句,正确的说法是:

(6′)"你替我买了一点白兰地吗?

对于上述病句,朱德熙(1959:304)有如下的评论:

我 们习惯于把作文跟说话割裂开来,看成不同的两件事,忘记了作文就是说话。一提起笔,就想到是在"做"文章,把口语丢到九霄云外,努力去追求一些口语里从来 不说的,又生硬又别扭的句式。譬如在一本翻译小说里,竟然会有这样的句子:"你有替我买一点白兰地吗?"用不着什么语法知识,单凭我们对口语的感性知识, 就知道这句话是不通的。

这里所说的"对口语的感性知识"就是说的对于语言的语感(在文章的后面,朱德熙的表述是"我们对语言的直感",更准确)。当然要具体指出其中的错误所在,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同样需要费一番比较分析的工夫。下面是朱德熙(1959a:305)的进一步的评论:

例 如上引"你有替我买一点白兰地吗?"一句,就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形之下,"有"的否定形式是"没有"(有人——没有人,有事——没 有事),但是放在动词前边,情形就不同了,我们可以说"没有去",可是不能说"有去","没有去"的反面是"去了",不是"有去"。同样,可以说"你没有 替我买一点白兰地吗?"也可以说"你替我买一点白兰地吗?"但是不能说"你有替我买一点白兰地吗?"




章节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