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小句带宾语,并且主2与宾1指称不同的对象。
(二)谓2是个简单形式。
换句话说,上述两项就是重动复合"把"字句重复谓1中心动词但不使用"得"字的原因。下面分几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7.2主2与主1指称同一个对象。这种情况的两个小句通常复合而成的是一般的重动复合句(重动单用因果句)。例如:
(207)我丢东西丢怕了。(=我丢了东西+我怕了)
(208)他听唱歌听呆了。(=他听了唱歌+他呆了)
(209)老张熬夜熬病了。(=老张熬夜了+老张病了)
(210)他喝酒喝醉了。(=他喝了酒+他醉了)
(211)我听这些话听烦了。(=我听了这些话+我(对这些话)烦了)
这种一般重动复合句的语用结构形式是"名1+动1+名2+动1+动2",相应的句法结构形式是"名1+动1+名2+动1+∧+动2"。关于这种句式的具体生成方式详见陈立民(2010)。同样的两个小句生成重动"把"字句属于特殊情况:
(207′)丢东西把我丢怕了。
(208′)听唱歌把他听呆了。
(209′)熬夜把老张熬病了。
(210′)喝酒把他喝醉了。
(211′)听这些话把我听烦了。
又如:
(212)读书把你读糊涂了。
(213)想起以前看外国电影......都把我看腻了。
这种特殊的重动"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形式是"动1+把+名2+动1+动2",相应的句法结构形式是"∧+动1 +动1+名2+动2"。这就是说,在两个小句复合成相应的句法结构形式的过程中,不是省略主2,而是省略主1。
上述特殊的重动"把"字句也可以有相对应的特殊的重动复合句。例如:
(207″)丢东西丢怕了我。
(209″)熬夜熬病了老张。
这种句式的生成方式是把句法结构形式"∧+动1 +动1+名2+动2"中的"名2"从两个动词之间移位到"动2"的后头,条件是"名2"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
比较下面例子中的三个句子:
(214)a.老李把老王追累了。(=老李追老王+老王累了)
b.老李追老王追累了。(=老李追老王+老李累了)
c.追老王把老李追累了。(=老李追老王+老李累了)
例(214a)属于一般复合"把"字句,例(214b)属于一般重动复合句,例(214c)属于比较特殊的重动复合"把"字句。后两个句子意思相同,它们有共同的语义结构形式。三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形式分别是:
(214′)a.老李追[老王累了]。
b.老李追老王[追∧累了]。
c.∧追老王追[老李累了]。
7.2主2是提取原因小句中的宾1做中心语、其余部分做定语而得到的偏正短语。这种情况的两个小句通常复合而成的是一般的重动复合句。例如:
(215)你挖坑挖浅了。(=你挖了坑+你挖的坑浅了)
(216)他裁裤子裁短了。(=他裁了裤子+你裁的裤子短了)
(217)你炒菜炒少了。(=你炒了菜+你炒的菜少了)
(218)你买鞋买贵了。(=你买了鞋+你买的鞋贵了)
(219)他们搭凉棚搭矮了。(=他们搭了凉棚+他们搭的凉棚矮了)
(220)他喝酒喝多了。(=他喝了酒+他喝的酒多了)
(221)他找门牌号找错了。(=他找了门牌号+他找的门牌号错了)
(222)他抽烟抽足了。(=他抽了烟+他抽的烟足了)
关于这种句式的具体生成方式详见陈立民(2010)。同样的两个小句生成重动"把"字句属于特殊情况:
(215′)你挖坑把坑挖浅了。
(216′)他裁裤子把裤子裁短了。
(217′)你炒菜把炒菜少了。
(218′)你买鞋把鞋买贵了。
(219′)他们搭凉棚把凉棚搭矮了。
(220′)他喝酒把酒喝多了。
(221′)他找门牌号把门牌号找错了。
(222′)他抽烟把烟抽足了。
这 种句式的语用结构形式是"名1+动1+名2+把+名3+动1+动2",相应的句法结构形式是"名1+动1+名2+动1+名3+动2",其中"名2"和"名 3"语言形式相同,但所指不同。比如在例(215′)中,前一个"坑"是泛指的坑,后一个"坑"则是指"他"挖出来的那个坑。而上面句子如果继续省略其中 的"动1+名2",就成为:
(215″)你把坑挖浅了。
(216″)他把裤子裁短了。
(217″)你把菜炒少了。
(218″)你把鞋买贵了。
(219″)他们把凉棚搭矮了。
(220″)他把酒喝多了。
(221″)他把门牌号找错了。
(222″)他把烟抽足了。
这种句式的语用结构形式是"名1+把+动1+名2+动2"。下面句子也是一般的重动句省略了相关成分的结果:
(223)他∧喝醉了。(←他喝酒喝醉了)
(224)他∧走累了。(←他走路走累了)
比较下面例子中的六个句子:
(225)a.他挖深了坑。~*他挖浅了坑。
b.他挖坑挖深了。~他挖坑挖浅了。
c.他把坑挖深了。~他把坑挖浅了。
同 样是描写挖坑深浅事件的,如果用一般因果句来来表达,涉及"深"的句子成立,但涉及"浅"的句子不成立;而如果用重动单用因果句来表达,涉及"深"和 "浅"的句子都成立。如果用"把"字句来表达,两个句子也都成立,但涉及"深"的句子有歧义,涉及"浅"的句子没有歧义。我们试着来解释这种现象。下面例 (225)中的六个句子的小句构成:
(A)他挖深了坑/他把坑挖深了=他挖了(那个)坑+(那个)坑深了
(B)*他挖浅了坑=他挖了(那个)坑+*(那个)坑浅了
(C)他挖坑挖深了/他把坑挖深了=他挖了坑+他挖的(那个)坑深了
(D)他挖坑挖浅了/他把坑挖浅了=他挖了坑+他挖的(那个)坑浅了
这 就是说,"他挖浅了坑"不成立,是因为构成它的结果小句"(那个)坑浅了"不成立。进一步的解释就是:对于例(225a)来说,在"他""挖"之前,已经 有一个坑存在,经过"他"的挖,这个坑通常来说只会比原来深,而不会比原来浅。对于例(225b)来说,在"他""挖"之前并不存在一个坑,但有一个说话 人预期的坑存在,经过"挖"的行为才有一个坑存在,"他"挖出来的这个坑可能比说话人预期的坑深,也可能比说话人预期的坑浅。对于例(225c)来说, "他把坑挖深了"有(A)和有(C)两种情况,所以有歧义;"他把坑挖浅了"只有(D)一种情况,所以没有歧义。
7.3"主2"和"主1"指称不同的对象。例如:
(226)他拍桌子把手拍疼了。(=他拍桌子+他的手疼了)
(227)他喝酒把脸喝红了。(=他喝酒+他的脸红了)
(228)他喊人把嗓子喊哑了。(=他喊人+他的嗓子哑了)
(229)我看书把眼看花了。(=我看书+我的眼花了)
(230)我洗衬衫把鞋子洗湿了。(=我洗脚洗+我的鞋子湿了)
(231)他写字把笔写秃了。(=他写字+他的笔秃了)
(232)你们吵嘴把我吵醒了。(=你们吵了嘴+我醒了)
(233)他们挖防空洞把那里的山挖空了。(=他们挖了防空洞+那里的山空了)
(234)我们买食物把街道的小吃店买光了。(=我们买了食物+街道的小吃店光了)
上面"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形式是"名1+动1+名2+把+名3+动1+动2",句法结构形式是"名1+动1+名2+动1+名3+动2"。
上面"把"字句都以"名3"作为旧信息成分看待为条件。如果"名3"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同样的句法结构形式可以转化为一般重动复合句:
(226′)他们拍桌子拍疼了手。
(227′)他喝酒喝红了脸。
(228′)他喊人喊哑了嗓子。
(229′)他看书看花了眼。
(230′)我洗衬衫洗湿了鞋子。
(231′)他写字写秃了笔。
(232′)你们吵嘴吵醒了我
(233′)他们挖防空洞挖空了那里的山。
(234′)我们买食物买光了街道的小吃店。
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例(226)—(234)中的"把"字句可以省略其中的"动1+名2",从而成为与一般复合"把"字句同形的句式。例如:
(230″)他∧∧把鞋洗湿了。(←他洗衬衫把鞋湿了)
(231″)他∧∧把笔写秃了。(←他写字把笔写秃了)
(232″)你们∧∧把我吵醒了。(←你们吵嘴把我吵醒了)
下面"把"字句的生成方式稍有不同,它是把"名2"移位到句首,并相应地省略"名1+动1"造成的:
(235)萝卜∧∧∧把刀切钝了。(←他切萝卜把刀切钝了=他用刀切萝卜+刀钝了)
(236)书包∧∧∧把书架搁满了。(←他搁书包把书架搁满了=他在书架上搁书包+书架满了)
比较下面例子中三个句子:
(237)a.你写通知写落了一个字。
b.你把通知写落了一个字。
c.你写通知把一个字写落了。
这三个句子的小句构成分别是:
(237a)=(237b)=你写通知+你写的通知落了一个字
(237c)=你写通知+通知上的一个字落了
这就是说,例(237a)和(237b)属于第7.2节所讨论的重动单用因果句和重动"把"字句((237b)是在"你写通知把通知写落了一个字"的基础上继续省略"写通知"的结果),例(237c)属于第7.3节所讨论的重动"把"字句。
下面是同类的例子:
(238)a.我念文件念落了一段。(=我念文件+我念的文件落了一段)
b.我把文件念落了一段。(=我念文件+我念的文件落了一段)
c.我念文件把一段念落了。(=我念文件+文件的一段落了)
严 格地说,我们在上面把例(237a)和(237b)小句构成中的"你写的通知落了一个字"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小句是不合适的,实际上这是一个由一个"有"字 谓语小句"你写的通知没有了一个字"和一个一般动词谓语小句"(这)一个字落了"构成的复合体。这样看来,例(237a)和(237b)实际上是由三个小 句复合而成的句子(参看第11节),即:
(237a)=(237b)=你写通知+你写的通知没有了一个字+(这)一个字落了
其中后两个小句先组合,再与第一个小句组合。同样,(238a)和(238b)也是由三个小句复合而成的:
(238a)和(238b)=我念文件+我念的文件没有了一段+(这)一段落了
同时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容易地看出为什么会有下面现象出现:例(237a)和(237b)跟例(237c)、(238a)和(238b)跟例(238c)虽然小句构成不同,但它们的基本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