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说文音(孔子白)
文音,指的是读册(书)音,又叫做"孔子白",和一般的说话音,也就是"白音",往往有明显的区别,甚至形成两个平行的系统。汉语系的读书人,一向讲究文音。譬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用"文音"来读,和"白音"就有明显的区别。(文白音示范)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提及琵琶女的丈夫"前月浮梁买茶去",光是这七个字,文白异读就有六个,占了八成以上。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曾经就三千七百五十八个常用汉字作统计,文音和白音不同者,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差不多每两个字就有一字是"文白异读"。
从声韵学来看,台语的文音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中古音的"活化石"。所谓中古音,一般指的是魏晋到唐宋,也就是西元四、五世纪到十一、二世纪这段时期的语音。台语在调类、调值上,都非常相似、非常接近中古唐音,所以用台语的文音来吟诗,自然平仄分明、声调和谐、气韵生动。
文音的来源,一般来说,是自古以来,知识份子跟着老师吟读古诗文,口授相传而得,所以文音有相当的保守性,维持了原有的音韵系统。如果"南人北学",读书音则不免受到北方语言影响,所以学者相信,闽南语的读书音与早先官场中通用的官话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文人根据《切韵》、《广韵》这一类韵书的反切所读出来的音,乃是文音最主要的来源。因为《切韵》代表的是中古音,也可以代表唐音,这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系统,从其中,我们看到了"四声兼备、八音分明"的内涵(反切上字藏阴阳、下字藏平仄),是当时标准的中原语言,对汉语,特别是诗文上的语言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闽南语的读书音在切韵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立且精致的系统,相对的,也将其带入"说话音"当中,而交错杂用。
文音,是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的投影;白音,则是几个不同时期语音的层叠,有一些闽南语的说话音,简直就是上古或更早时期汉语语音的"活化石",譬如乾隆进士钱大昕提出来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说法,闽南语是最可靠的证据。所以,这两个系统都是文化宝藏。
我们只要根据中古韵书的反切,对照同音类其他字的读书音音值,便可切出读书音来。而在传统的书塾或吟社的教育中,经由师徒口授相传的"文音",有时不免也出现所谓的"白音"或从俗的"强势音"(不一定完全照中古音),这一些都是可以理解,也不必太挑剔的现象。本教材第二章,提供了九十二首的吟调练习和表演,请大家多加朗读、吟唱,对"读书音"的认知与学习,将会有相当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