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英语

  当今社会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良好的英语能力已经成为优良教育的象征和求职的敲门砖。作为英语能力金字塔的塔尖,同声传译这份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众多学子仰慕。


  我本人多年从事英语高级口译的教师,同时又多次以同声传译的身份参与重大的国际科技交流会议,陪同过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领袖接受上海卫视的采访。我本人的学习体会和经历也成为很多高级口译学员好奇的对象。同学们总是在课间或者课后以EMAIL方式询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个人英语学习及口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能给各位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学子们带来一些启发。


  我在中、小学期间的英语水平并不突出,所以我在高考中选择英语专业也出乎我周围朋友的意料。当时我的选择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本身以理科为强项,但我相信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全面的发展,有时候恰恰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强项越来越强,而弱项越来越弱,而要将自己的相对弱项加以强化,但强项不要轻易放弃。


  我在1990年高考中以地区第一名(3+1选物理)的成绩考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交英语系。事实证明,我高考前的决定给自己在大学第一年的学习带来巨大压力。我的英语水平在同学们当中绝对不算出色,特别是89,90,91三年报考军校的学员普遍素质很高,各省市的高考尖子云集。但当时我坚信我能够扭转局面。


  现在回想起我在国际关系学院的日子,真是有一番很特别的滋味。客观地说,国际关系学院的学习环境不算很好。在我大学四年的英语本科学习期间,从来没有过外教。军校又是一个十分封闭的环境,基本不能外出。学校坐落在南京郊区,当时还是六日工作制,周日每个班十个人中只有一个外出到南京城区的机会,要提前申请并报告理由。军事化的管理使日常生活非常井然有序,但也十分单调乏味。当时在军校里确实有很强的压抑感。有趣的是,考入国关的学生都是各地的高考精英,蕴藏其中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巨大的能量。


  我对国关的回忆现在很多的都集中在年度的全校英语晚会。这真的成为军营生活中一道难得的风景线,学员们积聚一年的热情和压制在心中的创造激情在这里爆发。国关的英语晚会绝对算得上专业水平,舞台的灯光,舞美设计,剧目的编排都凝聚了学员们数月的心血。一旦呈现在观众面前,往往带有极强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这里已经成为学员渲泻情感的舞台。我记得有一次国关拿出几个最佳的英语节目与南京的其他大学进行联谊,地方大学的学生在我们的节目结束后,站在观众椅上鼓掌,这是我终生难忘的。


  反观平时的学习生活,确实是单调加单调。我们面临教材陈旧,没有外教,缺乏良好语言环境的困难。然而学员的求知愿望和求知能力是无法阻挡的。每天清晨,我们照例在五点四十分起床,跑步,练队列,然后早读至七点三十。当时学员们人手一个的装备是一台短波收音机。我们可以看到从六点五十至七点三十,校园的各个道路上都有着穿着军装的学员,手持收音机,戴着耳机,收听VOA或BBC,口中跟着收音机喃喃诵读。我也在其中,这样的早晨一共伴随我四年的大学生涯。


  尽管环境的闭塞,资料的相对贫乏,我们的学员对英语学习的钻研精神反而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们会把一段感兴趣的英语资料录下来,反复地听,把它听抄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钻研,确保其准确。听抄成为我们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对于一个英语的学习者来说,要在早期阶段通过听抄完全掌握一段有一定难度的资料谈何容易。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在听抄资料的时候,遇到一个/f/发音开头的词,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为了能够搞清它,我把字典中f和ph开头的词全部看了一遍,直到最后确定它是franchise"特许权"一词。不仅仅我是这样,我周围的同学也是这样,我们以一种近乎于狂热的激情追求自己听抄内容的完美。我们还积极地一起讨论,一起寻觅,互相借鉴,共同完成一篇高难度的听抄。当时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去想这样的听抄是否使学习的效率太低,是否有些用"大炮打蚊子"。只是觉得努力地学习、探索肯定是对的,大片的学习时间必须最充分地利用起来。然而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段学习经历为我们以后所达到的英语境界奠定了重要的、扎实的基础。


  军校的严格和刻板也体现在它的教材选择之上。我们的教材,坦率地说是有些陈旧的,也比较枯燥,绝没有现在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教材那样丰富翔实,图文并茂。与此同时,国关倒做了一件大好事,大量地引进了原版的音像资料,有外台的电视节目,有英语的电影。我觉得我要向国关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致敬,尽管我至今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对我们英语学习的帮助是巨大的。我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看到了那一年奥斯卡颁奖仪式的录相。以我们当时的英语水平,我们根本无法汲取其中的精华,只能傻傻地给自己"创造一个语言环境"。电视里主持人妙语连珠,台下的明星们欢声笑语,而我们却是完全摸不着头脑。就在那一刻,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些古板的教材不重要,那些模式化的考试不重要,什么时候我能真正领会奥斯卡晚会的精彩是最重要的。语言的学习不是用来应对考试的,而是要应用的。


  我和我的伙伴们于是开始用一半的精力去应对那些课本和考试,开始痴迷于种种与文化、经济、社会相关的内容。我们开始每天看《参考消息》,开始在图书馆里查找所有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书籍,中文的、外文的,看得懂的,看不懂的,先抱回宿舍再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找到几本最适合的书籍,然后开始潜下心来细细研读。我记得当时我迷上了一本介绍美国历史的书,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的《美国人》系列,分三卷,《开拓历程》、《殖民历程》和《建国历程》,由三联书店翻译引进。这本书真的成为了我的"枕边书",每天晚上十点三十熄灯之前,我必会化半个小时好好读读,喜欢的章节我还会读几遍。虽然是一本史书,但这本书写得十分精妙,令你读起来兴味盎然。很难想象,就在一个偏远的军营,在一盏孤灯之下,这本书拉近了我与这个遥远国度的距离。


  现在我有机会和国关的老同学们相聚,回想起那段岁月,我们会有很多感慨。在读书的四年中我们感觉还是很痛苦的,毕竟单调的生活大家都不会喜欢。但那段时间给我的帮助也是巨大的。它塑成了我的能力和性格:我集中精力专注于英语学习的能力;我收集资料的能力;我对英语词汇、文化深入的理解力;在重压和单调的环境之能够保持乐观和想象力的性格。


  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我由于成绩优异而被挑选留校任教。作为老师当然享有寒暑假的权利。在寒暑假里,我会自己设法找一些做口译的机会。正好我父亲所在的国营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厂里常有外国专家。我去找公司的外事处,表明愿意义务在寒暑假期间作口译工作。


  在真正与外国专家接触之前,我的心里是很不安的。毕竟自己四年的英语本科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与外国人接触的经历,毕竟自己学习的还是书本化的英语,究竟自己能否承受真正的口译工作带来的压力?我在开始工作之前,先准备好了与这个行业相关的科技英语辞典,还找来了一些相关的工程图纸,做好中英对照的比对工作。在这个阶段我从前的理科功底起了作用,毕竟我从小受我的工程师父亲影响,一直对工程、电子、机械有着兴趣,这些潜移默化的熏陶大大地帮助我迅速理解了我面前的一些工程资料。口译员本身并不需要对工程有着专业水平的理解,但一定要理解其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另外对工程中的常见名词要尽快熟悉。


  经过精心的准备,我的第一次口译经历还算顺利,当然小小的错误和反应不及时还是难免的,但至少没有到伤及我自信心的地步。在工作顺利开展之后,我慢慢和美国专家们交上了朋友,毕竟他们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泡酒吧,还安排中外同事的聚会。


  如果用大家所熟悉的武侠小说来打个比方的话,在军校的四年学习可以比作内功的修炼,并没有太多的招式上的学习和长进。而毕业后与老外的多次接触,好比是打通了经络,学习了招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在开始与老外闲聊时,确实觉得自己四年本科学习的东西太过程式化了,远不够生活化,光是老外纷繁复杂的打招呼方式,就够我适应一阵子的。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太大的障碍,毕竟日常用语的变化,新俚语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但这只是表层的,是可以在短时间适应和熟悉的。但逐渐深层次下去,四年的积累,大量的听抄,大量的涉猎文化、社会、经济的中外文资料所给我带来的"内功"就能逐渐显现出来。我和老外聊天的过程很多时候有些象是一个"印证"过程,印证我通过自己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对他们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他们思维方式的理解是否正确。在"印证"的过程当中再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这样又为我以后从事其他类型的口译工作打好了基础。


  在我们的日常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乏学习者非常执着于对老外俚语、生活用语,追求在第一次打招呼时就能用最地道的方式给人的印象,比如"Hi! Buddy!"之类,甚至于Pal, fellas等等非常生活化的用语。而我始终觉得,如果只满足于这个层次,那最后还是会捉襟见肘的。一个好的英语学习者是一个不会满足的人,是一个总是好奇,总是充满问题的人,是一个擅于利用身边的种种资源寻找答案的人。


  在口译工作的间隙,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进一步深入理解西方人思维方式的方法:研究他们的种种考题,特别是ETS的GMAT试题。做一做GMAT试题,特别是其中的逻辑部分,一段时间成为我的一个享受。因为逻辑可以很有趣,可以很美。而且逻辑题所体现出的思辨方式正是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一。


  这种思辨方式的训练为我以后进入同声传译的境界辅平了道路。数年的交传经验已经练出了我的反应速度。而同传的过程正是一个我的思路与发言者思路"并轨"的过程。发言者在我作同传之前都会有POWERPOINT的演示文稿发来,我会加以仔细的研究。而在他现场发言的过程中,我要根据经验在翻译的同时预测他将要使用的语言,能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正是符合西方人思维习惯的思辨能力和交传所积累的经验。


  最后我要说的一点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英语使用者,一个优秀的译员,如果能有出国学习的机会,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把一切希望和努力都寄托在出国这一个机会上,那么就太过偏颇了。二十一世纪的资讯如此发达,只要我们有充分的准备,敏锐的洞察,完全可以在国内把我们自己塑造成一个优秀的英语人才。




关键字:口译考试
生词表:


文章标签:口译  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