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试否决"之威仪的职称外语考试沿用了十年,最近有了松动的迹象。
人事部先是推迟了2007年职称外语考试,25日,又就完善职称外语考试的有关问题正式下发通知,规定10类人员可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
近几年来,职称外语考试"一刀切"的做法饱受质疑。"学以致用","不拘一格降人才",本是我们人才选拔的基本准则,但是,外语考试与职称晋升相捆绑,令相当多的人困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英语学习急功近利风气的蔓延。即使从事的工作与对外交流关系不大,如古汉语研究、中医药研究、农林采矿技术等,但是,没过外语关,照样不能晋升职称。许多人不得不"临时抱佛脚",甚至不惜作弊以求蒙混过关。而另一方面,许多人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学习外语,真要用时,仍然捉襟见肘。学了没用,学了不能用,已成为外语学习的普遍现象。
人民网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网民认为,应改革目前把外语考试与职称评定捆绑的做法,应该实事求是,因人而异。看来,人事部门放宽职称外语考试之举,应是顺乎民意之举。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则和英语考试有关的新闻,却让人啼笑皆非。
职称评定与外语松绑,一些大人高兴了。而有的地方,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却苦于被公共英语的考试捆绑得更紧。许多面临小升初压力的小学生,一窝蜂地赶考本该是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参加的公共英语考试,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成了赶考大军的主力。
这一回,考试可不是"学了没用",而是要派大用场的。因为一些重点中学要招收英语特长生,需要达到公共英语二级甚至三级的小学生,才有面试资格。于是,家长们争相逼着孩子啃起了大学英语,为此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公英培训"经济,据称,为了过级,花上几千元钱,也是常事儿。
这种"有用"的学习,却让人很不是滋味。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沟通和应用。如果变成择校的功利手段,超越大部分孩子的认知程度,还让家长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除了一部分人从中渔利,不知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据称,目前全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习英语(专业和非专业),占全国总人数的约1/4。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学习英语人数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几亿人都能讲流利的英语,进行国际交流,那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将是一大奇迹,值得大书一笔。但是,如果我们的外语学习仅仅为了考试、升学,考而不用,或用非其所,那将是一种莫大的资源和精力的浪费。倘若为了学习外语而丢了母语,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不久前,上海市决定,将取消市级中小学生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这真是一个好消息。然而,有的地方的前车之鉴,却让人不容乐观,因为,说不定公共英语的小学生考级热,又会蔓延到上海和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