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英语

韵目声调等

一、 声调: 

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声调。

(一)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等四种。 

1. 第一声:又名「阴平声」,读音都高而长,但不升不降。例如:生、天、干、飞.........等等。

2. 第二声:又名「阳平声」,读音都低而长,也不升不降。例如:文、求、红、情.........等等。

3. 第三声:又名「上声」,读音都上升而短。例如:可、武、海、以.........等等。

4. 第四声:又名「去声」,读音都下降而短。例如:快、会、秀、看.........等等。

(二)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四种。 

1. 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一声」(阴平声)、「第二声」(阳平声),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声字,例如:屋、竹、福、菊等等。

2. 上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声」,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声字,例如:发、雪、曲。

3. 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四声」,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声字,例如:月。

4. 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已经不存在,分别并入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之中。入声字的读音短促,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 西、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的部份地区、四川南部等地的方言还保留入声字,因此如果无法分辨那一个字是入声字,可以用台语及客语发音,声调短促的就是 入声字。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的多数地区,湖南西部、广西北部地区,把入声字读为第二声(阳平)。

二、 平仄声调: 

字的四种声调又可分为平声、仄声二种,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和旧读入声字,通称「仄声」。

三、 押韵: 

在诗词中特定位置的字要用同一韵目的字,使诗词读起来更具有声音的美感,叫做押 韵。例如:王翰的〈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首诗押「灰」韵,所以这首诗一、二、四句句尾必 须押韵的位置的字「杯」、「催」、「回」,都必须用「灰」韵的字。

四、 韵脚: 

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叫做「韵脚」。

五、 韵部: 

同韵的字归成的类别,称韵部,如《广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

六、 韵目: 

韵书各韵部的标目,叫做韵目。韵书归并同韵的字为一部,每一部以其中一个字或二个字为 代表,这个代表的字叫做「韵目」例如:刘渊《平水韵》将诗韵分为一百零六韵,有东、冬、江、支.........等等,东韵有东、铜、同、钟、公、冲.........等字,以 「东」为首,「东」便是韵目。韵目表(《佩文诗韵》)如下: 

 

上平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下平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上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贿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去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入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七、 韵字:

每一个韵目内所含的字称为韵字。

八、 入韵:

作诗时在规定要押韵的地方用韵,叫做「入韵」。

九、 借韵:

在五七言绝句与律诗的第一句借用旁韵,叫做「借韵」。

十、 出韵:

在五七言近体诗或唐宋古体诗中,以邻韵字互押,叫做「出韵」。近体诗除了首句可以借韵外,不允许出韵,必须一韵到底,否则称为「诗病」或「落韵」。

十一、 邻韵:

或称旁韵。古代韵书按韵的远近编次,其相邻者谓之「邻韵」。邻韵关系按四声分列如下:

 

声调、韵目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东、冬 董、肿 送、宋 屋、沃

   江、阳 讲、养 绛、漾 觉、药

   支、微、齐 纸、尾、荠 寘、未、霁 职、物、月(一部份)

   鱼、虞 语、(上鹿下吴) 御、遇 曷、黠、屑、月(一部份)

   佳、灰 蟹、贿 泰、卦、队 陌、锡

   真、文、元(一部份) 轸、吻、阮(一部份) 震、问、愿(一部份) 合、叶、洽

   寒、删、先、元(一部份) 旱、潸、铣、阮(一部份) 翰、谏、霰、愿(一部份)   

   萧、肴、豪 筱、巧、皓 啸、效、号   

   庚、青 梗、迥 敬、径   

   覃、盐、咸 感、琰、豏 勘、艳、陷   

附注 歌、麻、蒸、尤、侵无邻韵 哿、马、有、寝无邻韵 个、禡、宥、沁无邻韵 职、缉无邻韵

 

十二、 宽韵:

字数多而比较容易选用的韵目叫做「宽韵」,例如:支、真、先、阳、庚、尤、东、虞等韵目之下都有三、四百个字。

十三、 窄韵:

字数少而比较难选用的韵目叫做「窄韵」,例如:微、文、删、青、蒸、覃、盐、侵、冬等韵目之下字数较少。

十四、 险韵:

字数少且字都较冷僻的韵目,例如:江、佳、肴、咸等。

十五、 黏对:

「黏」与「对」合称。「对」指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黏」广义指一首诗的平仄皆合格律,狭义指近体诗的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十六、 失对:

指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为「失对」,因为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

十七、 失黏:

广义指近体诗平仄失误,不合格律。狭义指近体诗的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应相同而不相同,称为「失黏」。

十八、 律句:

每首诗的句子,其平仄安排皆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做「律句」。

十九、 拗句:

也称「落调」,每首诗的句子,其平仄安排不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做「拗句」。

二十、 拗救:

在诗句中出现「拗句」时,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改变平仄以资补救,称为「拗救」。

二十一、 三平调:

或叫「连三平」,指近体诗末第三字用平声,而使得末尾三个字连续出现三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或「连三平」。近体诗绝无此例,只有古风或古风式律诗才有。

二十二、 对仗:

两句诗的词组结构与词性相同,互相成对,称为对仗。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二十三、 首联:

律诗共八句,一、二句称为「首联」或「起联」。

二十四、 颔联:

律诗的第三、四句称为「颔联」。

二十五、 颈联:

律诗的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或「腹联」。

二十六、 尾联:

律诗的第七、八句称为「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