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英语

  长期以来,GMAT的阅读部分的教与学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之中。

  一方面,人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阅读过关等于GMAT的考试轻松了大半,GRE的verbal
部分也不会再把一两个生词的猜对与否看成是决定命运的大事。但另一方面,在实际复习
中,学员们经过一年半载倾尽全力地广读文章,大量背诵,查阅背景,分类总结,猜题押
题,却总是事倍功半,迷惑茫然;再加上对其重要性的渲染,还没上考场,就先把自己的估分截去大半。

  出现这种尴尬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种误解而引起的不切实际的预期,从而导致复习观念上的偏差。

  把各种GMAT的阅读文章拿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做,大部分人还是来自ETS的所在地--美国。结果,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公司职员,其理解这些文章的能力比广大中国考生好不到哪里。GMAT的老式考题(30分钟3篇长文章),更是鲜有能按时做完者,更不用说能复述出其中的精确内容。所以,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都无法胜任,又怎么能指望我们中国学生在紧张而短暂的十几分钟内,把一篇文章如学术研究般的字斟句酌,领会深意,甚至做一番英译汉的工作呢?假如一开始就定位于这么一个终极目标而去解决阅读问题,就像走进了一个永远无法看到尽头的隧道,一篇文章弄通了,一个背景知识记熟了,再遇到一篇新文章,一切又都枉
然。

  GMAT阅读一向被说成是逻辑推理、语法、填空等题的基础。想做对英语题,当然得读懂英文句子,这是无可争辩的;除了文盲,我们日常的生活就是在阅读中度过的。可在实践
中,对阅读题的处理原则,是和以一两句精确理解分析为基础的其它题型有本质区别的。在上述调查中,也发现有经验的美国学生尽管和字字推敲的老实人一样,对文章的细节不知所云,但后面的题目很少做错。这不奇怪,大家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去参加汉语考试,同样的文章,同样的题目内容,我们绝不会这么茫然。实际上,正是对外语的一种惧怕感,阻碍了我们认识以下这些凭每个人的才能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的原则。

  首先,GMAT文章的题材广泛,学术高深,尤其是自然科学题材。由于美国采用的是放任教育的机制,一般青年对DNA、基因、厄尔尼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开采能源这些对每个中国文科考生都能挂在嘴边的热点问题知之甚少,ETS的出题人也一样。所以,出题人看不懂,也根本不想看懂那些深奥的学术内容是什么意思。它所明白的无非是:诸如有一个自然现象,有一派(叫什么无所谓)试图解释它,提出了一个观点,后来被一伙新生力量否掉了;新生力量否定传统观点时,做了两个试验,都用到了A动物、B仪器、C原理、D规则;文章本来的作者最后又评论了一下,态度是基本赞成,但也有点儿保留......他所能向我们发问的也就是这些。

  正因为如此,GMAT文章的阅读从一开始就注定和一般阅读有着天壤之别:典范的论证文章,我们最想读的是作者独到的论证过程和精彩的论据,这样才会信服作者的观点。而在这些考试文章中,一切人物、地点、器具、物质都已经虚化为监狱犯人一样的字母和数字。一切细微的感觉都概括为或正或负的评价(顶多是有保留的或正或负的态度),至于我们高深的作者如何推出自己的精辟论点,对不起,我们时间不够,学术水平也低,暂时不能多想了,让它们大段留在原文中吓唬人吧。不过,ETS的出题者也不是等闲之辈,总会有很拿手的题
材,象艺术、文艺以及经济类。

  重复一遍,必须看懂的有:作者在说什么内容(理论-解释,两对立观点,还是疑问-回答)。这些内容有什么中心事物和人的代表?(A、B、C还是X、Y、Z)作者对他们态度如何(正或负)。

  最好看出来的有:作者在论证出自己的正或负态度过程中曾举过什么重点例子(仍是人
A,物B,实验C之类);作者在评价中有没有一些极端性评价,如最好、唯一之类。其他内容有则在做题回来定位时再看也不迟,或者干脆就是为难你的废话。

关键字:GMAT考试辅导
生词表:


文章标签: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