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留学生犯罪现象引发热议。旅日
留学生汪某连刺母亲数刀,上海女
留学生在瑞典被男同学刺十余刀后死亡......社会对
留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关注和反思。青少年教育专家表示,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留学,除了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之外,心理方面的准备也必不可少。
留学生心理健康堪忧
一项针对中国
留学生的调查表明,
留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6%的人自称常以网络和影碟打发时间;找不到倾诉对象和途径的占17%;学习、工作或经济压力大,常导致失眠者占16%。
此外,还有不少人"常感觉孤独,会想家"、"喜欢独处,不与人交往",更有个别人表示"快被逼疯了"。而自认为"吃得好睡得好,心情畅快"的,仅占被调查者的7%。这种常年没有倾诉和沟通渠道的压力,常常扭曲学生的心理,使其变得不正常。
家长不应将留学功利化
据了解,很多家长之所以想送孩子出国留学就是为了面子,功利性较强。对此,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家长应当明确不管是留学还是在本国学习,都是为孩子寻求发展,而不是功利性地搞面子工程,或与他人盲目攀比。
其次,家长在送孩子出国前要对孩子的实际能力做客观分析,是否真的适宜在国外生活,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应当一味强加自己的意志。
第三,家长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这些信息不能仅限于孩子主动汇报,因为孩子往往会报喜不报忧,所以家长还应该有一个能获取客观信息的渠道,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而不是盲目给孩子寄钱。此外,还要加强亲情沟通,及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三类学生留学易出问题
临近中高考报志愿,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已接待了多位因留学问题产生矛盾的家长和孩子。中心主任温方介绍,出国留学深造本是件好事,很多家长和孩子却将留学赋予了更多功利性,其中,有三类人容易发生问题。
第一类 崇洋媚外型
一些家长对中国教育制度不满意,很早就计划把孩子送出去,在对孩子教育时也常灌输"国外比中国好"的观念。因此,孩子对出国留学持有比较高的期待,一旦出国手续办理不顺利,孩子就会与家长发生激烈的冲突。
第二类 贪图享受型
持这种心态的学生普遍认为国内中高考太难,而自己学习水平又不怎么样,就想用钱买一个出国名额,到外面去发展,所谓到外面发展就是想去外面享福。
第三类 随波逐流型
这类学生在出国前没做好心理准备,只是随波逐流。到了国外发现生活跟自己的想象不同,为了支付国外生活可能需要一边学习一边打黑工,于是产生心理落差,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专家提醒
◎中国儿童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云晓
低龄留学需谨慎
如今,去国外读高中、初中甚至读小学已成为中国家庭为孩子选择国外教育的方式,"低龄化留学孕育着很大的风险。"越来越多中国家庭的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其中,未成年人留学的数量上升很快,这种低龄化留学现象还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孙云晓表示,很多父母认为国外教育环境宽松,孩子很多毛病可以在那里得到改变,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感支持系统要求越高。未成年人过早离开父母,情感支持系统会变得非常脆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这些仅仅靠父母打越洋电话、发电子邮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不是每一个青少年或未成年人都适合出国留学。"孙云晓表示,出国留学的学生需要健康的心理、自我管理的能力。国外的学习非常宽松,实践安排都靠自己管理,而且国外性开放理念也对年幼的孩子是个考验。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自控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国外生活吉凶难卜。他建议,12岁之前的孩子最好不离开父母,12岁以后出国的,最好是在国外有个可靠的监护人,可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